导入数据...
 
科教融汇育英才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成效巡礼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3月1日
  查看:164
  来源:

一、历史沿革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四川师范大学生物系,成立于1984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生物教育专业学生;1998年获批细胞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四川省生物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开办生物技术专业,同年新增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生物)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四川省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增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2020年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技术专业获批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image.pngimage.png

二、办学定位

       学院适应新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要求,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关注世界,坚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构建“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以科教融汇为特色,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学术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善于表达的生物学及食品科学学术型人才;引领区域生物学科教师教育,服务四川生物和食品产业,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办学特色

       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不断优化教育教学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己任,形成了校地协同、科教融汇的办学特色。

(一)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引领科教融汇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建设有效衔接的课内外思政闭环工作体系,切实做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

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学院辅导员曾荣获四川省第八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成渝双城经济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类大赛一等奖等,建成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除配备专职辅导员外,近三年选聘专任教师为兼职辅导员12人(班主任),遴选本科生导师52人,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


 image.png

2. 强化专任教师思政教育意识

       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设立院级教改项目,支持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改探索。依托学校“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样板党支部”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强化教师思政教育意识,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目前,学院已建成校级思政示范课程2门、实施院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4项,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实现本科专业课程全覆盖。

3. 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骨干带动作用

       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注重吸收和培养优秀学生加入党团组织,着力构建健康校园氛围。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巩固思政教育成果。


(二)完善教师发展体系,推动科教融汇

       师资是学院办学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学院通过外引、内培,丰富了师资队伍,提升了师资水平。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学院分别从国内外知名高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等)以及成都市知名中学(成都石室中学、师大一中等)引进师资。

      近三年,共引进人才13人,包括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4人。目前,学院有高级职称教师4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4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49人,具有海外经历教师28人。


 image.png

 

2. 优化教师发展环境

       学院党委牵头,成立了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室和骨干教师提升中心。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室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组成,对新进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指导;骨干教师提升中心由各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组成,制定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打造教学名师。

(1)开展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学院大力支持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各类教师培训,预算配套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学院每月安排一次公开课,结合课后集体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互评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学院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遴选出教学素质高的老师,参加校级及以上教学比赛,对获奖教师进行奖励,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2020年、2022年,学院教师分别获得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image.png

(2)加强科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支持各专业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并预算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近三年,学院主办了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十届常务委员会、植物表观调控与遗传改良青年研讨会等会议。

       近三年,学院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共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三)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汇

1.增设学术提升课程,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1)修订培养方案,增设学术课程

       学院各专业都增设了学术课程,包括学术前沿类,研究论文导读与写作类,数据分析与科研实践类课程。如生物科学专业《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实验设计和论文写作》课程,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研训练与实践》《生命科学文献导读与写作实践》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术训练与实践》《数据分析与论文写作》课程。多层次,多维度提升学生学术水平及创新能力。

(2)内外联动,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

       学院组织所有硕士生导师,开设研究生导师讲座,每月一场,面向本科生开放。

       学院每年举办“双一流”学术活动,以学术报告为主,面向本科生,邀请双一流高校或知名研究机构专家为教师及学生介绍各学科发展前沿。

 image.png

2.采用 “FTP”三段式培养模式,构建学生发展培养体系

       第一阶段,夯实专业基础(Foundation),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image.png

       第二阶段,参与科研训练或教师技能训练(Training),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和谐能力和表达能力。所有科研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为提升本科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保障。依托互动显微镜实验室、智慧教室及动植物标本室等,建成四川省科普基地——四川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科普教育基地,由学生担任讲解员,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进行专业实践(Practice),即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校地深度融合,协同育人。

       近三年,学院90%以上的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本科生共获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6项,其中国家重大培育项目1项,重点支持项目2项。超过800人(约60%)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其中773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包括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竞赛奖76项,省级学科竞赛奖123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一等奖)3项,银奖(二等奖)1项,铜奖(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论文21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省级奖3项。师范生获国家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奖2项,省级33项。

3.设立深造咨询中心,拓展学术型人才成长路径

       学院设立深造咨询中心,遴选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任中心负责人,组织协调各项指导工作;中心下设各专业深造咨询小组,每组由一位专任教师负责,开展深造意向调研、深造院校分析、专业课复习指导、考前心理辅导,以及研招复试及调剂指导。通过全院师生努力,营造浓厚学术提升氛围。近三年,学生深造率逐年上升,2023年达45%。 

 image.png

4.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探索创新培养模式

(1)组织遴选

       学院在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下称拔尖班),在大学一年级遴选优秀学生进入拔尖班。

拔尖班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不超过30人。由教学能力强,科研素养高的教师任课,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导师导学

       通过师生双向选择,实施学术导师制,遵循科研成长规律,从文献阅读、项目申报、实验设计、成果产出、项目结题等方面给予一对一指导,助力学生创新意识、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的提升。拔尖班学生100%参与学科竞赛,2022级14.3%、2021级41.2%、2020级72.4%的同学获得了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其中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奖8项,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2项,其他省级学科竞赛奖15项,首届拔尖班毕业生(2020级)深造率超过80%。

5.依托学生品牌活动,丰富人才培养内涵

        依托“红细胞素质训练营”、“生命之光”魅力风采大赛、“生物爱好者”等学生社团的品牌活动,为全院学生提供锻炼能力、展示才干的平台,提高学生学术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先后获学校五星级社团、十佳优良学风班集体、十佳优良学风寝室等殊荣。

       学院办学以来,培养出大批从事教育的优秀校友,如成都市十七中校长孙会敏、四川省特级教师陈小平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师范大学吴福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洪中教授、四川大学梁淑芳教授、南京农业大学董慧教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邓贵明研究员、浙江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定君等。

       今后,学院将持续改进以科教融汇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贯通式、长周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培养科研能力强、基础扎实、视野广阔的高质量学术型人才。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本科生教学管理办公室 审核:马沁沁 终审:赵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