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付义强教授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4月7日
  查看:419
  来源:

       日前,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市举行。由付义强教授牵头主持的“四川山鹧鸪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院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领域取得的新突破。

       四川山鹧鸪是我国特有的旗舰雉科鸟类,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全球濒危(EN)物种,被列入 “十四五”国家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名单。该鸟类是一个古老物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和文化保护价值。四川山鹧鸪雄鸟常年对着远方山谷,发出一种低沉、忧伤的独特歌声(“哦…哦…哦…”),似长情呼唤,又如诉如泣,总是能勾起人类(尤其是历尽沧桑的中年人、漂泊的游子和久别的恋人)某种复杂的情绪。世界雉类协会和国际鸟盟专家组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专程赴我国考察四川山鹧鸪的种群受胁状况,由于目睹其栖息地丧失与破坏严重,预测该物种将在20年后从地球上消失。

       研究四川山鹧鸪保护关键技术,对于该鸟类及同域相关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由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和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的项目组,历时近30年,在充分掌握四川山鹧鸪生态生物学的基础上,在保护实践中构建了该物种保护关键技术体系,并通过成果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各相关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种群及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实现了四川山鹧鸪种群总数量(从1000只到2200余只)和栖息地总面积(增加1039.5 km2,增幅达20.88%)“双增长”目标,彰显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付义强教授团队长期扎根野外,坚持开展四川山鹧鸪生态生物学研究。系统查明了四川山鹧鸪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栖息地状况及主要受胁因子,明确了保护重点区域和保护空缺,揭示了四川山鹧鸪的繁殖特性、栖息地选择机制、食物组成变化、肠道菌群结构及潜在病原微生物,建立了四川山鹧鸪繁殖活动全自动监测系统,改进了四川山鹧鸪种群监测方法,并针对人工林改造和廊道建设,建立了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修复示范技术,为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

       当前,川师鸟类学团队正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基层保护地,重点推进四川山鹧鸪的栖息地修复、人工繁育及野化放归技术研究。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带给四川山鹧鸪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更多信息请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QoFDFqVvO_XOIFTEEuEQLw)!

1.pn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赵光恩